蒋介石在日记里承认:重庆谈判放走毛主席,全是由于这两个条件!
1945年8月,重庆九龙坡机场的螺旋桨声划破闷热的空气,毛主席走下飞机舷梯,身后是数万翘首以盼的民众。
1945年8月,重庆九龙坡机场的螺旋桨声划破闷热的空气,毛主席走下飞机舷梯,身后是数万翘首以盼的民众。
说起蒋介石败退台湾那段事儿,得从1949年说起。那年大陆局势彻底翻盘,国民党军队在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中吃大亏,丢城失地。蒋介石眼看大陆守不住,12月7日从成都坐飞机撤到台湾,身边带了大批部队。
“先生,水凉会着风,要不要再兑点热的?”——1972年3月的一个清晨,侍立门外的副官小声试探。蒋介石没有抬头,只是摆了摆手,示意不用。几秒后,他照例端起温度恰好的白开水,抿了一口,随即把目光投向紧闭的卧室——那扇门后,宋美龄刚刚入睡。副官记得很清楚:从1960
这时陆军上将刘建绪突然问了句:“委员长,您说百年之后,谁能接替您的位置?”蒋介石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,沉声道:“能取代我的人,已经被我枪毙了。”
众所周知,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较量,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人之间的较量。作为两个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,他们在战场上的斗争贯穿了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合作当中,并创造出近代战争史上令人惊叹的战例。
当年,周总理的话传到北京功德林监狱时,一帮原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们都轰动了。黄埔一期的宋希濂望了众人一眼,用力拍了一下大腿,突然高叫一声:“我是今天被共产党俘虏的!”
1948年1月7日,东北前线传来了让蒋介石震惊的消息,新5军全军覆没,前两天还信誓旦旦兴三路大军誓灭共军的陈诚,突然病了,而且病得很重,让正在召开国民党中常委会议的蒋介石内心里充满了愤怒。
1910年的上海码头,泥地潮湿,雨水沿着木板流下。彼时的清政府自知大势已去,却还在最后一搏。载淳和萨镇冰,一个是新任海军大臣,一个是老北洋提督,双双踏进了三菱造船厂的大门。手里握着来自大清的银票,目光投向厂房里横七竖八的新型舰艇。说是想领先世界,这不过是亡羊补
本文以蒋介石日记为核心史料,结合两岸档案(台湾“国史馆”/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)及多国解密文献,还原蒋对冯钦哉长达四十年的矛盾评断。通过系统梳理1935-1975年间蒋亲笔手稿、密电批注及内部讲话,剖析其“用而不信”的统御逻辑。全文恪守原始文本实证,展现特殊历史
护士整理遗物时,发现他的抽屉里塞满了催债信,其中一张泛黄的银行对账单显示:名下存款不足万元新台币,却背负着天价的的债务清单。
那一年,刘昌义刚被剥去暂编十五军的指挥权,表面上升了官,实际成了光杆。他原想丢下一切南下避世,李济深却用一句“枪还在手,别急着放”把他拉回棋盘。这个切入口,为后来上海起义埋下伏笔。
长征那会儿,红军可真是把命都豁出去了!三大主力加起来整整牺牲了14万人,这数字听着都让人头皮发麻。红一方面军最惨,8.6万人浩浩荡荡出发,最后到陕北的只剩7000多人,湘江一战就折损3万多人,江水都红了三天三夜。
1948年,国民党政府的财政经济状况如同军事一样,也已处于崩溃的境地。这是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坚持打内战,军费开支空前庞大,便滥发纸币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,造成恶性通货膨胀;再加上四大家族与贪官奸商互相勾结,营私舞弊,巧取豪夺,使国统区出现了百业凋敝、民生艰困的景象
这道号称“东方马其诺”的防线三日崩坏,表面看是解放军战术高超,实则庙堂之上的暗战早已注定了结局——当派系倾轧盖过了守土之责,天险也救不了分崩离析的政权。
1945年8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三天后,延安方面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电报,这封电报是从重庆发来的。
这位曾经是那个年代的大家闺秀,出身好,才貌双全的她本应拥有平安顺遂的一生,但是命运好像并没有按照这样的剧本走下去。
“1952年10月31日早上七点,草山雾气很重——’太太,别上车,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。’吴国桢压低声音,伸手摸向前轮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了他口述回忆录里的开篇。短短几秒,他的世界观被彻底扭转:轮毂上本应牢牢固定的螺帽,竟然少了整整三颗。再往远处瞥一眼,原先随行的老
1942年的重庆黄山官邸,蒋介石坐在主位上,军装领口系得严严实实,脸色铁青地盯着对面那个裹着白布的印度人甘地。此时这位印度名流正在说着:“中国人要是能一起放下枪,哪怕日军举刀过来也不躲,这股子牺牲的劲儿,足够让全世界醒过来,日本的野心自然就破了。”旁边的翻译刚
陈仪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,起初可谓是亲密无间,蒋介石对他委以重任,陈仪也一心为国民党政权效死力。然而,世事无常,曾经的心腹最终却沦为死敌,到台湾后陈仪被蒋介石下令处决,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?
1945年,重庆谈判成为决定国共命运的重要节点。对蒋介石而言,让毛泽东带着中共团队离开,始终是他心头的痛。他在后来的日记中,反复叹道:“非不为也,实不能也”,究竟是哪两点原因,让他最终放弃了逮捕毛主席的机会?